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。又疑瑶台镜,飞在青云端。古往今来,人类对月球的好奇与探索从未止步。
于 8 月 5 日至 9 日举办的首届贵州科技节上,《1:250 万月球全月数字地质系列图》执行主编、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忠分享了给月球 " 画像 " 的过程。
(资料图)
去年 5 月,中国科学家团队宣布完成首幅 1:250 万月球全月地质图。今年 2 月,这项研究入选贵州省 2022 年度十大科技创新成果。
图为 1:250 万月球全月地质图缩略图
" 为了这组高清图,我们前后花了 10 年时间。" 刘建忠说,地质图区别于日常接触的普通地图,主要是它表达了地质演化的信息,能够反映月球岩浆作用、撞击事件、火山活动等地质过程。
12341 个撞击坑、81 个撞击盆地、17 种岩石类型 …… 翻阅图册,除了这些要素,还能找到人类第一次登月的着陆点、嫦娥三号着陆点以及玉兔号月球车勘探过的 " 广寒宫 "。
" 绘制高精度的全月地质图可以为月球科学研究、探测规划、着陆点选址等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。" 刘建忠说,要将月球几十亿年的发展演变浓缩到一张图上,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。
早在 2012 年,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提议,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,率先对月球地质图的编制工作进行科研立项。那时,尽管国内外探月活动方兴未艾,但缺乏高精度的月球地质图,要么精度不够,要么只有局部区域。
这是一项智力密集型的工作。不久后,在科技部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,吉林大学、山东大学、中国地质科学院、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先后加入。
这也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的工作。虽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,但因为月球的构造信息等都是一些不规则的线条,为了更加准确规范,绝大多数只能人工绘制。为让地质图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,团队还专门就色彩搭配咨询中央美术学院。
" 我们是多学科的大联合、大协作,如果不把这些优势单位集中进来,这张图很难完成。" 刘建忠说,尽管有上百名研究人员参与,但编制依然长达 10 年之久。
刘建忠介绍,不同于地球以内动力演化为主,月球的地质演化呈现出早期以内动力作用为主、后期以外动力作用为主的特点。对此,团队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。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 " 五分法 " 月面历史划分不同,他们构建了 " 三宙六纪 " 的划分方案,客观地刻画了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。
以中国嫦娥工程数据为基础,同时充分利用国际上其他月球探测数据和研究成果,团队最终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幅 1:250 万月球全月地质图。
图为作为科普用途的地质月球仪
" 依托这一成果的地质月球仪已经批量生产,今年专门的地质图也将公开出版。" 刘建忠表示,科学永无止境,这些成果转化将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月球。目前,团队又投入到 1:100 万月球全月地质图的编制当中。
来源:新华社
Copyright 2015-2022 起点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2 联系邮箱: 39 60 29 14 2@qq.com